来回隔离28天!封关超600天,有人要去港,也有人要来沪
“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
在本月6日林郑月娥本届任期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将尽快与内地通关视作“头等大事”。
最新消息是,国家出入境管理局决定在广东省试行恢复内地居民办理赴港商务签注,11日起开始申请。持有效赴港证件及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人员,入境香港后享有豁免隔离政策。
尽管只是个别地区单向通关,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好消息还会继续吗?
一、
不知不觉,香港与内地封关已经超过600天了。冷冰冰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故事。
“入境隔离14天政策是去年(2020年)2月8日开始的,当时说5月7日结束。”微信电话那端,在港的中资企业员工高康(化名)回忆,当时他已经安排好5月底回上海探亲。之后,随着疫情反复,特区政府将政策多次延期,如今已经延至明年(2022年)3月底。高康的心态,从开始乐观等待,到后来愈发失望,再到如今彻底躺平,用上海话就是“横竖横了”。
“怎么会不想上海的家人?”再便捷的通讯方式也不可能替代面对面的那种感觉。思前想后,高康去年底回了趟上海,来回隔离28天时间换来在上海5天自由。尽管代价有点大,但高康还是觉得很值得,“在上海没什么人的公园中,脱下口罩安心躺在草地上自由呼吸,这种感觉真好。”
有人要去港,也有人要来沪。
见到港企高管宗先生的时候,他刚结束香港入境上海后的“14+7”隔离和健康监测。由于工作原因,他不得不往返于沪港两地。于是,这一年多来回沪港3次,付出了20多次核酸测试及4个月隔离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工作节奏的变化,“原本是现在想下周干什么,现在多算上21天,变成这个月想下个月干什么。”
一年多来,沪港两地人员往来数下跌99%,原本密度很高的沪港航班量一减再减。“最少的时候一天就两班直航。每次我回上海会坐下午的那一班。”宗先生解释,这样可以上午在家多陪陪家人,一起吃顿午饭。
更难熬的,是想动而不能动。
去年疫情刚出现时,广东女孩短短留在深圳,港籍男友匆匆赶回香港。从此,一条浅浅的深圳河,成了彼此间最远的距离——来回28天时间。“异地恋最难的是,生病时,他不在身边;难过时,也没有人来为你擦眼泪;委屈时,没有办法打气加油。”
于是,短短和男友决定,两人在深港交界的中英街见上一面。那天,近在眼前却不能触摸对方的无助感,让两个人都哭了。就这样站着聊了一上午,边上的保安实在忍不住了:“你们还没聊够?”当然没聊够。那天后,他们又回到一河之隔的异地生活。
赴港采访中,类似无奈的故事听了很多。不敢丢下饭碗而奔向对方,是所有跨境情侣的痛楚。一年多来,有人坚持不了而不得不分手,而短短他们决定继续等待。“我们决定,等通关后就结婚。”
“要像永远不会通关一样活着。”一位香港媒体人在朋友圈中留言,但她后面还有半句,“要像明天就会通关一样生活。”
二、
封关的影响远不止于跨境人员往来的骤停。
最直观的例子,外人少了,靠人流吃饭的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日子遭遇寒冬。过去要2000多元港币一晚的星级酒店住宿,如今挂600多元依然门可罗雀。即便是本地人常去的餐馆、酒吧、影院、健身房,也因为疫情反复触发政府的“限聚令”,或是闭门谢客,或是缩减入内规模,勉强度日。
这些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连锁反应就是香港失业率一段时间内创出新高。还有,就是人的心态。用宗先生的话,“内地这么大,去别的地方能透口气,香港那么小,又不是所有人都爱去郊区爬山。”“关了”这么多天后,当地航空公司开发出“香港飞香港”的航班,天上转悠一圈,只为给那些憋坏的港人找回熟悉的感觉。
解决这一切需要两地恢复正常通关,但这又回到疫情防控上去了。
作为一位非本地人,高康承认,香港疫情防控其实蛮难做的。这座城市的国际枢纽定位决定它不可能长期、完全封闭起来,不得不面临巨大境外输入风险,“防控措施严也不好,市民觉得自由受到限制,感到不舒服;松也不好,疫情在社区蔓延,感到不安全。就在这之间来回摇摆”。一段时间内,特区政府一直处于救火状态。
之前,境外人士入境后可选择居家隔离14天,但这种形式全凭个人自觉。于是取下电子监测手环,在隔离期内离开住所上街的情况,时常出现在媒体上。还有,就是之前香港核酸测试以深喉唾液测试为主,也就常说的“吐口水”,其准确性实在是一言难尽。
曾经有段时间,香港上上下下都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但之后残酷的事实证明,没有严格的防控措施,单凭疫苗远远不能恢复如初,更何况香港那并不算太高的疫苗接种率。
当香港出现第三、第四轮社区传播时,就有人呼吁要搞全民强制检测,但最终“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当地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让特区政府对此慎之又慎。路径的依赖,社会舆论的掣肘,只能在原有政策工具箱中找手段,并层层加码。
显然,可以做得更多。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澳门与内地在去年9月23日就恢复双向通关。港媒发了《香港应该向澳门学什么》的文章。文中提到,关键就在于不可以对内地带来额外风险。
“要保持两地可以持续通关,就必须防范疫情再次暴发。所以澳门方面必然会采取直接而且快速的应对措施,再配合一直应用的健康码政策,避免新一波的疫情暴发。观乎香港市民对于要求香港与内地通关的声音从未绝耳,澳门应对疫情的手法与应变速度其实非常值得香港政府借镜。”
要知道,即便澳门这段时间出现零星个案,特区政府已经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了三轮全民核酸测试。
三、
“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去年11月6日,韩正副总理在会见林郑月娥时说。
今年1月23日凌晨4时,特区政府发出公告:明确佐敦为“受限区域”,区域内人士须留在处所并按政府安排接受强制检测。不遵从强制检测令或限制与检测宣告即属犯罪,并可处第四级罚款(2.5万港元)及监禁6个月。这是香港疫情出现一年来,特区政府发出的首张“禁足强检令”。
之后,当社区出现确诊病例后,“禁足强检”成为特区政府的通行做法。与此同时,面对全球反复的疫情,特区政府按抵港人士来源地来作风险评估,通过登机、检疫及检测措施,防止个案输入社区。
这些措施会不会很熟悉?没错,精准防控是门技术活,病毒从不会来区分这块土地到底实行哪种政治制度。
“疫情防控方面,在过去近3个月时间里,香港社会基本没有社区感染,社区内已基本‘清零’,社交距离措施已有序放宽。”到了今年9月,林郑月娥在接受我们专访时表示,各行各业恢复营运,多项大型活动顺利举行,市民生活大致如常,经济复苏势头良好。
防控形势的好转给了香港上下信心,也看到了通关的希望。
9月上旬,林郑月娥宣布“来港易”于当月15日推出,在内地居住,除中高风险区的非香港居民抵港均可豁免14天强制检疫隔离措施。
“特区政府愿尽最大努力去改善任何措施或程序,尽量与内地达成一致,令内地有信心,认为香港不会成为防疫缺口。”在9月底举行首次内地与香港疫情防控工作对接会后,林郑月娥又做出了如上表态。
“尽量与内地达成一致。”成为特区政府最新表态,而不是过去刻意强调香港与内地的“异”。在防控疫情过程中,考虑“一国”的权重理应比考虑“两制”多一些。同样的,在疫情防控中,他处的成功经验,亦可以用在本地中。
我们常说,“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这种“独特”,不能只理解为香港资本主义制度的独特,还在于其可以整合两地制度各自优势之独特。用以人之长来补己之短,不融汇不足以融合,不整合各自优势不足以整合各方力量。香港要想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就要尽最大可能来借鉴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才能让其独特的制度有动能、可持续、得生长。
好消息传来,特区政府正积极准备第二次内地与香港疫情防控工作对接会。相信随着香港疫情可控,离恢复通关总会越来越近。
只是期待那天能早点到来。